化学腐蚀:单纯由于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。如高温腐蚀和无导电性的非水溶液中的腐蚀。
电化学腐蚀: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,由电化学氧化还原作用而引起的腐蚀。金属在大气、土壤、海水中、人体内以及绝大多数工业介质中的腐蚀都是电化学腐蚀。
析氢腐蚀 以氢离子(H+)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,由于腐蚀过程中有氢气析出,所以称为“析氢腐蚀”。
吸氧腐蚀 以O2还原反应为阴极过程的腐蚀,由于腐蚀过程中吸收、消耗氧,所以称为“吸氧腐蚀”。同样这种腐蚀又称为“氧去极化腐蚀”。
由于介质中的氧化剂(钝化剂)的存在或阳极极化电流的作用下,金属表面发生了某种突变,致使金属溶解速度急剧下降的现象,称为“钝化现象”。一般可分为:化学钝化、电化学钝化。
(1)成相膜理论:在金属表面生成了致密的、覆盖性良好的金属氧化物保护膜。这种膜以独立的相存在,把金属与介质机械分开,从而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。
1、电偶腐蚀 异种金属在同一介质中接触,由于金属的电极电势不等,构成腐蚀电池,有电偶电流流动,使电位较低金属溶解速度增加,造成接触处的局部腐蚀。
电位较高的金属起阴极保护作用。阴阳极面积比,介质的电导率是影响电偶腐蚀的重要因素。阴阳极面积比越大,作为阳极体的金属腐蚀速度也越大。介质电导率不仅影响溶液电阻,更影响腐蚀发生的区域。
孔蚀产生必备条件:钝化体系,临界Cl-浓度,临界温度,孕育(诱发)时间。
3、缝隙腐蚀 金属部件在介质中,由于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很小的缝隙(0.025~0.1mm),使缝隙内介质处于滞流状态,引起缝内金属的加速腐蚀。(机理为闭塞电池)。
金属材料在固定拉应力和特定介质的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破裂,简称应力腐蚀。在腐蚀过程中,材料先出现微裂纹然后再扩展为宏观裂纹。裂纹一旦形成,其扩展速度很快。
腐蚀疲劳的特征:表面容易观察到短而粗的裂纹群,容易在原有的蚀坑或蚀孔的底部开始,也可以从金属表面的缺陷部位开始。裂纹多半穿越晶粒发展,只有主干没有分支,裂纹前沿较钝,扩展速度没有应力腐蚀快。
常见的腐蚀性细菌:(1)喜氧菌(嗜氧性菌)铁细菌:主要是氧化铁杆菌,产生高价铁盐;硫氧化菌:主要是氧化硫杆菌,产生硫酸; (2)厌氧菌:硫酸盐还原菌(SRB),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,如硫化氢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版权所有:沧州进展化工有限公司 冀ICP备17007431号-3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383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石家庄